如何付款 | 地理位置 | 帮助中心
 
 
 
印度暗渡3.0
网络  发表时间 2005-11-9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在不少人还以为印度的外包产业只是单调乏味的工作时,印度已悄然爬往产业链的最高端。从最初的产品开发,到给国外实验室的基础研发支持,再到核心技术研发,印度软件正欲进入3.0时代,成为全球研发的“发动机”。有着“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究竟想在全球IT界中玩出什么花样?人口将在2030年超过中国的印度,野心何在?  


         印度在研发方面的“3.0”野心  

  第一次乘飞机到达印度的人,大抵会感觉失望,因为这里怎么看也不像是别人形容的正在兴起的超级大国。即使在印度的一些繁华的商业地带,你还会看到不少穷苦的人群;地铁稀少,缺乏高速公路,使得印度的交通一团糟;即使是通往班加罗尔著名的“电子城”园区的道路也是崎岖不平,进入视野的是经常堵塞的汽车、不停叫嚣的喇叭声以及在路旁反刍的牛群。  

  然而,进入园区以后,却会看到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广阔的绿草坪,碧翠的树木,鸟语花香,让人感觉来到了美国的硅谷。园区里的计算机和生物科技设备,也跟硅谷里的几乎一模一样。就是这里,让印度成为全球创新链条的重要一环。  

  摩托罗拉、微软、惠普、思科等科技巨头,现在都依赖它们的印度团队来设计下一代设备的软件平台和多媒体功能;Google也正在建立其在班加罗尔的实验室,以研究搜索引擎技术;印度的工程师正在用3D计算机模拟技术,设计出从汽车发动机到机翼等的各种产品,以提供给通用汽车和波音公司等客户。到2010年,印度外包业务预计会增长4倍,达到560亿美元。  

  从近几个月的迹象来看,跨国科技巨头加速了在印度进行研发的步伐。思科系统公司总裁兼CEO约翰.钱伯斯在今年10月20日访问印度时宣布,思科在印度有个11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思科会将7.5亿美元的投资用于研究与开发。微软印度公司则在9月底宣布,将把印度海得拉巴和班加罗尔的员工增加一倍,即到2006年3月之前增加2000人。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在不少人还以为印度的外包产业只是单调乏味的工作时,印度已悄然爬往产业链的最高端。从最初的产品开发,到给国外实验室的基础研发支持,再到核心技术研发,印度软件正欲进入3.0时代,成为全球研发的“发动机”。有着“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究竟想在全球IT界中玩出什么花样?人口将在2030年超过中国的印度,野心何在?  

  3.0野心  

  精明的印度人,并没有止步于外包业务,他们正从跨国公司对印度的巨额研发投入中获益,并力图把自己变成一个核心技术研发大国。班加罗尔正在孕育一些印度公司,他们可以生产出自己的芯片、软件和医药品。“班加罗尔是世界上最让人兴奋的地方之一,”思科公司负责研发的高级副总裁丹?谢恩曼说,“这里简直就是1999年的硅谷。”  

  印度的公司还热衷于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一些分析师从印度公司身上,看到了具有超级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的影子。“一旦他们学会了用印度的价格销售国际质量的产品,他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竞争。”密歇根大学著名管理学教授普哈拉说。  

  迄今为止,印度在尖端研究与开发方面,只是开了个头。专家认为,如果把印度的研究与开发分成三步,那么第一步会是产品的高级开发。第二步是基础研究、软件工程和支持他国实验室的开发。曾在印度政府担任官员的一名专家称,现在已经有超过150家跨国公司在印度进行研究与开发工作。一些专家认为,随着更多的美国和欧洲公司把他们的研发业务放到印度,最终将把印度变成一个全球性的超级研发大国,这就是印度在研发方面的“3.0”野心。  

  “所有领先的医药公司,都在印度建立了研究业务。”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哈伯?辛格说,“这些公司意识到,印度并不仅仅是一个进行临床试验的地方,在这里也可以进行基础研究。印度的研发不仅限于低端工作。”辛格认为,很多公司把全球研发中心放到印度的现象,其实还处于早期,将来会发展得更快。“印度公司开始意识到,他们的西部将成为创新者。”他说,“他们的资本费用要低于美国同行,这将使他们可以较主动地选择要接的项目。”  

  事实上,专家认为现在印度的大部分研发都集中在小项目上,例如2D和3D建模、电脑制图以及为现有产品增加附加软件等,这些项目跟硅谷等地区的研发中心形成互补。根据印度软件与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的统计,截止到今年3月31日,印度在产品开发和研发服务方面的营业收入为30亿美元,比去年的23亿美元增加了30.4%。尽管这个数据看起来不少,但仍然比英特尔每年投入研发的费用少了18亿美元。  

  尽管研发向印度的转移过程还处于早期,但是专家预测,下一波伟大的技术创新将出现于印度、中国和俄罗斯,而非硅谷。斯坦福大学从事国际研究的资深学者拉夫克?多萨尼说,研发中心的移动路线很简单,就是随着信息技术业务向印度的转移而转移的。“当美国信息技术巨头向印度转移时,研发中心也跟着转移了。”多萨尼说:“埃森哲和IBM这些大公司也在这里全力拓展业务。”  

    机会?风险?  

  一些资深的行业人士认为,在这些新兴市场开发产品,其实是顺其自然的一种结果。因为这些全球性公司未来的增长,主要就是在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市场的消费者跟美国大相径庭。通过聘用本地的工程师和研究员,美国跨国公司就可以设计出更能满足这些新兴市场需要的产品。  

  “有些事情是不可逆转的,比如说增长将主要来自于新兴市场。在这些落后的国家,产品、价格和价值肯定跟美国不一样,美国的设计师对这些新兴市场消费者习惯的了解是有限的,但是印度的工程师就可以做得更好,因为他们有跟消费者一样的背景。”新德里经济增长研究所所长巴达查里亚(Bhattacharya)说。  

  但是,美国学者认为把研发放到印度和中国,也会带来其他的影响。据罗彻斯特研究院的教授瑞安?希拉说,这样做的最大的风险是,美国将丧失创新的能力。“这是美国政策制定人和离岸业务(offshoring)反对者最在乎的。”他说,“很多人都会说,‘我们就这样创新,这已经足够了’。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现在的创新机制,已经不是像过去那样受地域的限制了。”不过,至少从目前来看,印度的大部分研发,还不会对全球原有的创新格局产生大的影响。  

  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阿硕克?迪奥?巴德罕则提出质疑说,研究与开发是不可能一下子从美国转移到低成本国家的。毕竟,根据经济学人企业组织的数据,美国依然是全球第二大研发新基金投资目的地,仅次于中国,印度还只排在第三位。如果在未来十年里,研发领域里依然没有出现重大的创新,企业界才会把在美国的研发投入看成是成本昂贵的,从而会把更多的研发工作转移到印度等低成本国家和地区。但这种情况并不太可能出现。“如果研发缺乏效率,它将会被看成是耗费成本的因素,从而才会转移到低成本地区。”巴德罕说。  

  悄悄转移  

  美国公司一般不太愿意讨论他们在印度研发方面进行的投入水平,比如在印度研发做得比较超前的通用电气公司。但一些美国媒体指出,通用电气在班加罗尔的研究项目,已经涉及纳米技术、光子学等尖端领域。通用电气CEO杰弗?伊梅尔特在2002年访问印度时说,该公司在印度有1.8万名员工,其中科学家人数超过了1000人。他表示:“在这里,我们进行的是最尖端的医学产品开发。”  

  当然,也有不少公司愿意把他们的研究数字公布出来。这些公司认为,他们之所以对印度进行大规模投入,是因为这里有众多的工程师、设计师和科学家。以英特尔为例,它从1999年开始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主要从事与其半导体产品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开发。如今,英特尔在印度的研发人员有800人,占印度总员工人数2500人的32%,英特尔印度研发团队负责从产品创意到最后发布的全过程。  

  摩托罗拉也早在1991年就在印度建立了类似的机构。摩托罗拉在班加罗尔和海德拉巴都有研发中心,主要为现有和即将推出的摩托罗拉产品进行软件开发。“印度已经成为我们公司的研究重地之一,印度的这种地位还在不断加强。”摩托罗拉亚太区一位名叫玛丽?拉姆的发言人称,摩托罗拉在印度有2000名员工,其中1700人从事跟软件工程相关的工作。  

  最近,摩托罗拉又宣布要在印度建立一个实验室,跟其他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推进其所倡导的无缝移动连接。玛丽?拉姆说,摩托罗拉在印度的目标是成为印度军队、辅助军事部门和公安部门等的电线供应商,而推出售价低于40美元的手机,则是为了更好地占据印度的消费者市场,同时也想进入其他新兴市场。  

  微软则把其在印度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四个领域上,其中就包括多语言系统。研究员要开发出多种语言的语音识别和用户界面。印度共有22种语言,因而被看成是进行这种研究的上佳场所。其他三个研究领域包括向新兴市场提供技术开发、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感应和感应网络应用。“我们的实验室不进行任何产品开发,只进行基础研究。”微软研究副总裁丹尼尔?凌说。“美国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有所减少,所以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全球范围内网罗人才。”  

  出口是研发目的  

  大部分在印度进行研发的美国公司,都会把研发出来的产品出口到全球市场。在印度设计出来的通信芯片,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可以采用。在这一点上,印度跟中国不太一样,在中国的研发主要是为了设计在当地销售的产品。比如说,英特尔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主要集中于语音识别软件和设计出那些能够辨别出汉语文字的硬件。  

  英特尔一位发言人说,在中国研发出的语音识别软件也可以伴随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但第一目标是中国市场。巴德罕说,很多公司在中国进行研发,是为了获得当地市场的相关知识。而在印度的研发则是为了全球的使用。“其中大部分出口到了美国。”巴德罕说。  

  不过,印度要想成为全球研发的“发动机”,仍然面临诸多的挑战。据辛格说,其中之一便是如何从产品开发转向研究。“印度有大量的科技天才,但他们原来没有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辛格说,“现在,通过跟全球性公司和印度教育体系的结合,印度正在全力以赴让这些天才的潜能得到足够的发挥。”  

  当然,辛格也指出,印度还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如何在全球背景下进行业务合作。“他们必须掌握好适当的规模,并且意识到他们已经是在一个国际舞台上进行竞争。很多公司可以追赶上来,但也有很多公司会落伍。最大的障碍是,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国际性的标准。印度已经被邀请到国际舞台上进行演出,他们现在要学会的,是如何在演出中获胜。”  

  沃顿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塞卡特?查德休里则认为,印度必须要实现稳定的增长,并且在知识产权和意识方面能够跟上国际潮流。塞卡特说,如果在这些方面都表现不错,印度将会得到更多的来自跨国公司的大规模投资,从而推出顶尖技术和产品,并且产生强有力的产业聚合力。  

  塞卡特指出,阻碍印度研发的另两个障碍是人才供应不足和低水平的基础研究。“要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可以通过对研发机构进行投资,同时提高印度高等院校的研究氛围。”塞卡特说,“尽管在印度已经有不少顶尖学校都有很好的教学和研究,但对印度这样规模的国家来说,还远远不够。另外一些大学的教学做得不错,但是在鼓励前沿研究方面做得并不够好,即使是印度管理学院,如今也面临这个问题。”  

  尽管研发向印度的转移很可能会继续,但是专家分析这种转移会是逐步推进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公司还要克服国内那些反对把研发工作转移到低成本国家的反对意见。“在组织内部还有很强烈的抵抗力量。”巴达查里亚说:“给通用汽车做研发的印度设计师,还需要跟密歇根的工程师一起工作,如果考虑到文化差异和项目管理的低效,这种合作是非常困难的。很多公司都会受到内部事件的困扰。”  

  克隆到生物科技  

  印度同样不掩盖其在生物科技领域的野心。在2005年度的国际生物科技产业展中,印度勾画出了一个野心勃勃的战略计划,宣称要在五年内将该国生物技术的产业规模扩大5倍。印度提出的推动措施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为科学创业者提供新的经济激励措施,以及制定对该产业有利的动物及人体药物测试法规等多个方面。  

  印度科技部长加比尔?西巴尔表示,这项政府战略的目标,是要使印度的生命科学技术,能够像软件及信息技术一样成功。跟软件及信息技术一样,生物科学技术同样需要利用熟练的研究人员,以及比欧美更低的成本,以吸引跨国公司的大量投资。  

  印度工业联合会生物技术委员会主席高塔姆?塔帕尔表示,这项计划的提出,表明印度政府十分重视生物技术领域,能够听取行业意见并与行业合作,而不再像以往那样,总是存在各种分歧。2004~2005年度,印度生物技术产业的营业收入迅速增长37%,达11亿美元。  

  为了推进生物科技战略计划,印度的新政策提出,为准备或者正在拓展生物技术公司的企业家引入新的税收优惠和拨款。印度生物技术部的计划也提出,印度将在2010年前,建立并支持至少10个拥有孵化部门的生物技术园,新成立的印度生物技术园区协会,将负责推动这些目标的实现。据称,这些园区将会效仿印度科技软件技术园的做法,后者在帮助跨国信息技术企业顺利进入印度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印度首次允许公司在狗等“大动物”上进行药物试验。迄今为止,印度还把动物测试限制在啮齿类动物上。鉴于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等大多数监管当局要求,新药应至少在一种非啮齿类动物身上测试毒性效果,印度的限制成为一个严重障碍。  

  除了软件、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以外,印度还在今年9月份发布了一项“印度制造业国家战略”。这项战略计划称,印度要和中国竞争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就必须让企业更容易开除员工,减少无意义的检查,改善基础设施,并全面改革进口关税体系。  

  制造业在印度GDP中占27%,印度需要制造业每年增长约12%,才能使受缓慢增长的农业拖累2%至3%的GDP可以达到8%至10%的扩张速度,这是全面改善印度生活条件的最低要求。占印度GDP一半以上的服务业增长率约为10%。  

  这项战略的发布表明,印度实业家的要求和正在迫近的社会危机一样多,因为未来20年内,预计有数百万非熟练工人将离开低增长农业领域,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被看作是唯一能够创造就业机会的行业。“仅仅是为了保持目前7%的失业率水平,印度每年就需要在农业以外创造700万至800万个就业岗位。”该战略报告称。  

  链接一  

  从数字看印度  

  10亿――印度人口  

  24岁――中位数年龄(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人的年龄,可用来代表整个人口的年龄水平。)  

  29万――每年在印度毕业的工程师数量(对比:10万――每年在北美毕业的工程师数量)  

  280亿美元――印度高科技和服务公司在2004年的收入总额  

  130%――从2000年开始,高科技和服务营业收入增长率  

  5500万――印度移动电话用户数量  

  3300万――印度互联网用户数量  

  数据来源:Forbes.com  

  链接二  

  从历史看印度  

  1947年,英国结束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在Congress  Party的带领下,制造业和金融业收归国有,Tata、Biria、Bajaj三家企业占到了全国经济的15%。  

  50年代,开始民用航空研究。  

  1982年,由12人组成的Infosys公司开始帮全球企业生产软件,在随后10年里,该公司保持了40%的年增长率。  

  1984~1989年,时任印度总理的Rajiv  Gandhi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  

  1991~1997年,受海湾战争所带来的高油价影响,印度因出现支付危机而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借款。经济改革开始,包括向私营投资者开放国家控制的行业,同时采用更为开放的贸易政策。从1993年至1997年,平均年经济增长率为6.8%。  

  2000年,“千年虫”问题解决,印度软件公司迅速发展。通用电气等跨国公司在班加罗尔设立研发设施,班加罗尔成为全球软件枢纽之一。汽车零部件行业、制药业以及化学业成为印度的主要出口产业。

关键词:外包、it外包服务、软件外包、项目外包、人事外包、物流外包、外包网

 

-->更多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2005 上海巧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沪 ICP 备 05001802 号
网络实名: 上海网站建设上海网络公司上海仓存管理软件 电话: 021-50757260 50769776 50758883 传真: 50757260-14
地址:上海市浦东枣庄路 683 号(金杨经济服务中心) 6 楼 邮编 :201206 E-mail:webmaster@soeasy.cn